2013年伊始,不到2周的时间,波音787遭遇燃油泄漏、刹车故障、机舱冒烟、玻璃破裂等故障,最终波音787全面停飞。
日本航空和全日空航空就在1月份10天内连续发生7起787客机事故,两家公司随即宣布暂时停飞所有波音787飞机。
日本媒体17日报道称,波音787客机的35%的零部件产自日本,引发日本国内舆论担忧。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16日表示,出于安全考虑,将会暂时停止使用该型号飞机。在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发布这项声明之后的数小时内,波音公司股价便下跌了2%。
787“梦想”飞机造就始末
1990年代后期,波音767的销售量正逐步被空中客车A330系列所蚕食,波音遂研发其取代产品。而9?11事件发生后,全球航空市场均受 创,美国公司更是首当其冲,它们曾大力支持研发音速客机,此时面对突如其来的资金流失措手不及,“音速巡航机”遂被新计划取代,并成为之后的787。激烈竞争所引发的新型飞机竞赛,增加了潜伏在波音空客背后的安全隐患。按照最初计划,波音787在2007年8月首飞,第二年5月向日本全日空航空公司首次交付。然而,这一日程表被7次推迟,最终到2011年9月才完成交付。即便这样,波音787的研发、测试、试飞周期也只有6年左右,而一般新型飞机的研发、测试时间需要十多年。如果按最初设想,波音用三年时间就要完成一架全新飞机的研发和测试,这显然是一项巨大的考验。可以相信,如果不是惧怕波音与空客的激烈商战可能带来的客户流失,787的研发测试和试飞周期或许会更长一些。全日空是全球第一家运营787飞机的航空公司。空客A380飞机的首位客户是新加坡航空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香港的国泰航空有限公司是波音777-300型飞机和空中客车A330飞机的首位客户。
技术创新是把双刃剑
波音787可以说融合了设计、材料、制造、集成等方面的创新。被称为一个颠覆性的产品,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创新。不过,创新在带来优势的同时,风险也随之增加。787使用的复合材料在商用飞机中确实已有几十年的使用历史,这也是今年事故发生后波音辩称787安全的理由之一,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波音 787是首次全机身机翼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代替金属材料制造的客机。客机中高比例(50%)地使用这些复合材料尚属首次。航空业界人士表示,“这是一次尝 试,需要攻克许多难题”,“难免导致安全隐患”。飞机“脱层”缺陷则表明工艺还需要改进。787采用高容量的锂离子电池,所采用的系统极依赖电池运作,电池角色十分吃重,这是部分电池起火事故的起因。和其他飞机电池不同,锂离子电池 的内部液体极易燃,如果这种电池损耗太多或过度充电,就会增加起火机率。波音为此建立了特殊的电路系统和其他保护措施。然而,787是中远程飞机,在长距离飞行情况下,电池故障率还是会有所提高。此外,波音采用了可更换发动机,采用标准接口从而解决了兼容问题,但也可能因燃油接头都是“方便接头”的缘故,在长时间使用后出现了问题,从而导致漏油故障。
事故危局祸起供应商
与其他偶发因素相比,电池故障有可能引发的起火风险是此次787被叫停的直接原因。经初步分析,全日空一架787在16日出现故障就是电池问题导致,这已不是该机型锂离子电池第一次险酿灾祸。也因此,在787客机一系列事故中,电池起火最受关注。为787提供电池的是一家名为汤浅株式会社(GS Yuasa)的日本公司,从技术实力和资质以及日本公司一贯的严谨作风看来,都是一家可以信赖的供应商,然而此次事件一出声誉大受影响。波音在787机型上采用的大量设计和制造环节外包给全球各地供应商的模式,曾经被认为是未来民机生产模式的新尝试。波音将零配件规格下发给供应商,而配件的大部分细节设计工作都是由供应商来进行的,比如来自中国、日本、意大利、韩国和英国的海外供应商等,希望这样可以极大提升效率。这一构想运作之初确实如波音的愿景,使得787成为从图纸最快转化到生产环节的机型,然而在制造环节,供应商的问题便接连显现出来。比如从世界各地的合作伙伴那里汇集到组装厂的部件经常出现尺寸误差超标的问题,因而导致各部分机体无法接合的情况出现。类似问题一直困扰着787项目的推进,为此波音开始痛定思痛,逐步“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