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直升机救灾难:通航应急救援体系亟待建立

2013年04月25日 11:03  第一财经日报
最近几天,尽管很多通用航空企业纷纷宣布旗下数十架直升机待命,随时赶赴救灾,但截至目前,真正进入灾区参与抗震救灾的通用航空直升机却只有两三架。   最近几天,尽管很多通用航空企业纷纷宣布旗下数十架直升机待命,随时赶赴救灾,但截至目前,真正进入灾区参与抗震救灾的通用航空直升机却只有两三架。

  芦山地震发生后,军用直升机在救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震后12小时就派出9架直升机,运送地面不能及时送达的物资,并将伤员运出灾区。

  然而,最近几天,尽管很多通用航空企业纷纷宣布旗下数十架直升机待命,随时赶赴救灾,但截至目前,真正进入灾区参与抗震救灾的通用航空直升机却只有两三架。

  在昨天“民航资源网”举办的一场通航论坛上,多位通用航空业内人士呼吁,应将通用航空飞机纳入到我国的应急救援体系中,并建立更加广泛的社会化通用航空应急救援体系。

  通用航空是指除民用航空以外一切从事与航空相关业务的企业,包括海陆石油服务、直升机机外载荷飞行、人工降水、航空探矿、公务飞行、私用或商用飞行、通用航空包机飞行等多种业务模式。目前,我国从事通用航空业务的注册企业已达到69家,通用航空全行业飞机的数量在册也已近千架。

  不过,据赛斯纳飞机公司北亚区销售及市场发展副总裁吴景奎介绍,目前国内的航空应急救援力量还主要集中在军队、公安部警用航空、民政部应急救援中心、民航局以及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通用航空飞机尚未纳入到我国的应急救援体系中。

  “通航在灾前计划、灾后援助、灾情侦查、安保与救援中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自然灾害一旦发生,交通设施损毁,往往通用航空是最好、有时候也是唯一的救助工具。”吴景奎说。

  吴景奎告诉《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国通航在灾前计划阶段,对基础设施的空中测绘方面已经有了很长足的进步,但国内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在组织架构及基础设施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通用航空机队规模不大、能力不足、训练有素机组人员的匮乏和落后的基础设施等问题,这都凸显了中国应对灾难时航空应急救援能力的不足,救援主体还过于依赖部队,而部队的直升机又缺乏救援所需的装备和训练,并欠缺导航数据。

  民政部原紧急救援促进中心专家刘世江也认为,目前我国的通用航空紧急救援还处在起步阶段,救援装备数量少、机型不配套、基础设施不健全、缺少专业的航空救援队伍,“比如地震灾区如果在海拔较高的地区,单发活塞通航飞机就不适合进入,即使可以调动的飞机有上百架,如果没有合适的机型,以及平时就经过培训、经验丰富的飞行员,飞机也很难派上用场。”

  对此,吴景奎建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应该协调成立领导小组,推动系统的通航应急救援预案的建立,“平时就应该集合各种资源,了解各自的优势,并进行一些救援方面的培训。”

  而刘世江则称,在不断建立健全政府航空应急救援机制的同时,还应该积极促进和推动社会化通用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形成救援半径在50~70公里的通用航空救援网络。“近年来高楼大火、高铁事故、频发的洪涝灾害以及雅安地震,如果在当地建有比较完善的社会化通用航空紧急救援体系,接到命令可以迅速响应,不仅可以大大地降低政府救援的成本,而且还可以大大提高救援的效率,减少人民财产的损失。”

 

(编辑:SN003)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