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球航空业未达成的经典并购案

2013年01月05日 16:20  中国航空报

  卓越航空并购豪客比奇失败

  “不差钱”还远远不够

  2012年10月18日,美国豪客比奇公司宣布,由于双方在担保合约的某些条款上未能达成一致,公司不再与北京卓越航空工业有限公司(卓越航空)进行交易。豪客比奇获得了卓越航空支付的5000万美元不可退还保证金,并已将其列为公司财产。豪客比奇将执行独立重组计划,计划于2013年初退出破产保护程序,届时将更名为比奇公司,集中发展公司盈利丰厚且具有高增长潜力的涡轮旋桨飞机、活塞式飞机等产品。

  此前,2012年7月,中国民营企业卓越航空签署战略合并排他协议,拟以17.9亿美元收购豪客比奇。

  点评:豪客比奇不是羊,卓越航空也不是狼。尽管获得了地方政府的支持,但卓越航空“蛇吞象”式的海外并购,最终“赔了夫人又折兵”,交出昂贵的“学费”。非商业因素是左右这场并购的核心力量,但即便排除非商业因素的干扰,这场跨国“婚姻”也未必能成功。卓越航空的教训再一次说明,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差钱”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很多企业的钱本来也不多。

  BAE、EADS终止谈判

  政治和商业纠缠不清

  2012年10月10日,英国航空航天系统公司(BAE)与欧洲航空防务和航天公司(EADS)宣布,双方已决定终止合并谈判,原因是未能与其政府股东达成共识。两家公司均未提到日后恢复合并谈判的计划。BAE指出,德国是谈判的主要症结。英国政府消息人士透露,德国对两公司合并持有不少忧虑。事实上,自从两家公司公布联姻意愿后,各种博弈一直在进行。英国、法国和德国政府的主要争议之一,在于各国对合并后新公司的持股比例问题。

  点评:又是一声叹息。符合商业逻辑的跨国重组止步于政府博弈,而政府博弈的核心又是包括了商业利益的国家利益,政治与商业就是这样纠缠不清。欧洲军工行业这一未能成行的合并,也再一次展示了国外大型军工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特殊关系和各自诉求。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