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再大,也要回家。
在春运的重庆机场,一个个返乡、归家的温暖故事,正在上演。
本报记者 项菲菲
1月30日下午2点半,来自黔江的秦淑丽背着一个硕大的背包,在重庆机场的T2B航站楼内焦急地转来转去。
“婆婆,你啷个了?需要啥子帮助不?”机场的春运志愿者小陈赶紧上来询问。
60多岁的秦婆婆从肩上取下背包放在地上,跪在一旁,把手伸进满满当当的背包里费劲掏了起来。好一会儿后,她掏出一个巴掌大的红皮小本子,然后眯缝着眼睛一页一页仔细翻看。
“找到了!”秦婆婆把本子递给小陈。只见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CZ8109”,“儿子帮我买的票,他喊我把这串号码记到,然后拿身份证就可以上飞机了。”
小陈告诉秦婆婆现在还没到办票时间,“你记到这个柜台哟,再过两个小时就可以办登机牌了。现在你先找个地方休息一下嘛。”
这是秦婆婆第一次来到机场。
前天晚上到达红旗河沟车站后,她在附近的小旅店将就睡了一晚。昨天起了个大早,一路忐忑地坐公交车来到机场,“生怕飞机坐落了,结果来早了!”
秦婆婆说,她这次是去上海看儿子和儿媳妇,“上个月给我添了个孙女,我过去带娃儿。”一说到这,她焦虑的表情柔和下来,爬满皱纹的脸笑开了花,“儿子和媳妇说想吃辣的,我就去镇上的超市买了麻花、火锅佐料、卤豆干、鸡爪爪、海椒面面。”她手忙脚乱地打开背包给记者看。
“这5桶方便面我是买来在路上吃的。”以前,她去上海都是坐硬座火车。按照经验,5桶方便面吃完,就差不多到上海了。“结果哪晓得飞机上还要发吃的!那我只有提到上海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