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多重挑战下集成创新(图)

2013年01月10日 14:34  中国航空报
我国自行研制生产了ARJ21-700支线飞机。 我国自行研制生产了ARJ21-700支线飞机。

  2012年,“第三次工业革命”一词风行全球,在全球经济危机、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三重挑战下,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曾经改变人类历史的工业革命,重回制造业成为欧美各国2012年的重要战略决策。美国公布斥资10亿美元打造“制造创新国家网络”计划。欧盟则提出利用工业革命让工业重返欧洲,以新的商品、服务和商业模式,重塑欧盟工业。

  2012年,中国制造在多个方面仍然保持了世界第一,但与此同时,风电、光伏为代表的许多产业仍然遭受了全球围堵。中国制造的代表企业、世界最大的代工企业富士康正式对外发布了百万“机器人大军”计划,以解决日益严重的用工荒和人工成本上涨,这也预示着中国制造将结束人口红利时代。

  我们看到车轮上的中国越跑越快,2020年要实现翻番,但提前翻番的成本和物价却让很多人有点找不到方向。让所有的资源流动起来化为财富甚至货币化的思维能否回归理性我们不知道,“回归实业”这个岁末的响亮口号能够唤起多少的赞同和支持我们也不知道,但中国制造却实实在在地走到了十字路口。我们不想再看到,为了微薄的利润纷争,汕头和萧山的火灾悲剧重演;我们不想再看到,为了残酷的市场竞争,长沙的两巨头刀光剑影;我们更不想再看到,为了地区的利益,山西的一家企业犯错,河北成千上万人没有水喝。

  现代制造有“大脑产业”和“躯体产业”之分,尽管代表性的数据——中国装备制造业产值早已超过了美国和欧洲,但我们更多的是在从事“躯体产业”,处在“微笑曲线”的下半部分,而想要改变绝非易事。毫无疑问,在新的工业革命中必将出现新的技术,各类新型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也会应运而生。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环境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不一而足,但一种新技术、一个新商品改变时代的局面早已不再。相比较于“集成创新”和“创新”,“重构”这个词的力度可能显得不够,它在倡导前行的同时更侧重于对过往的修补和整合,这不是一个新词却可能是新的一年里中国制造的主题。

  工业化、信息化、绿色化是整个国家前进的目标,同样也是中国制造的转型方向。传统的低效率生产将被机器大工业所取代,信息化带来的不但是快捷高效更是定制个性化,而绿色化将给过去依靠牺牲资源和环境取得进步的中国制造提出更大的挑战。提升民生质量、增强发展能力、破解制约瓶颈是整个国家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同样也是中国制造转型的抓手。能源、材料、工艺、环境……每一项制约背后都意味着一种突破的可能,意味着一种能力的提升,而民生质量将成为检验中国制造水平的最终标尺。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